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東方之珠」和「亞洲國際都會」

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

当前位置: 主页 > 香港新闻 >

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

本文发布时间: 2016-Dec-13
本文内容:

自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清華紫光集團、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三安光電等集成電路企業先後獲得資金扶持,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集成電路產業依舊火爆,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達3597億元,同比增長19%。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中,經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也成長出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在中國內地互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香港在這些資本、技術密集的領域卻少有建樹——在IC設計Fabless廠商中,高通、博通、聯發科、英偉達、AMD、海思、蘋果、賽靈思、展訊位列前10。在晶圓代工廠中,臺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三星、中芯國際位列前5。在封測廠商中,日月光、安靠、矽品、星科金朋、力成、長電位列前茅。在半導體設備廠中,營收位於前列的是應材、ASML、科林、科磊、尼康。從上述排名中可以看出,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以及新加坡都有多家企業上榜,但卻未見中國香港的企業。在互聯網企業上,除了擁有少數面向金融的互聯網公司,在電商、即時通訊、搜索引擎等方面,香港也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互聯網公司。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只是因為香港地域狹小的先天不足,還是另有原因?地域狹小並非沒能發展出半導體產業的根源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地域狹小,缺乏工業用地和相對較少的人口導致香港沒能發展出半導體產業,但實際上土地和人口並非香港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瓶頸。為論證這個觀點,筆者將香港和新加坡做對比:在2015年,新加坡的人口為553萬,而香港的人口為731萬;新加坡土地面積約719平方公裏,而香港土地面積約1104平方公裏。從中可以看出,在人口和土地面積的指標上,新加坡都是不如香港的。然而在香港於半導體產業一事無成的情況下,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卻空前繁榮,如果以國家來做排名的話,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規模為全球第六,如果以城市來做排名,新加坡是僅次於臺灣新竹的世界第二大半導體生產中心。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新加坡的半導體工業始於上世紀60年代,起初以封裝與測試設備為主。在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始扶持半導體工業,逐步引進國外晶圓制造和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在80年代初引入惠普公司,在新家坡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芯片設計中心。在1985年引入SGS Thompson在新加坡開設前端晶片生產基地。2年後再次邀請惠普在新加坡設立晶片生產制造廠。同年,特許半導體在新加坡成立,特許半導體曾經一度是僅次於臺積電、聯電的世界第三晶圓廠。為提升新加坡本國的半導體設計生產能力,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和技術升級,新加坡不僅設立了20億新加坡元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微電子研究所IME,還引進德州儀器、惠普、佳能等公司,通過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現技術升級。到2000年前後,新加坡已經成為繼美日韓臺之外的半導體產業重鎮,在2009年新加坡半導體的產能在全球的比重達到11.2%,擁有格羅方德、星科金鵬等一批晶圓代工廠和封測工廠,以及一些負責襯底材料、制造設備、光掩膜等產業周邊企業,半導體產業也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正是有新加坡這個例子在,認為香港是因為地域狹小,人口過少而沒能發展起自己的半導體產業的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短期趨利是沒能發展起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原因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開始將資源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步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第三世界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和堅持出口導向的東亞國家或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比較典型的就是亞洲四小龍,而香港的工業也隨之得到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始終有不少從內地偷渡進入的勞動力,至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制造業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勞動人口的41%。不過,此時香港的制造業大多為承接西方產業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沒有多少高科技產業,而且英國始終將香港視作殖民地,這種宗主國的心態導致英國不會在香港投資當時屬於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何況英國在半導體方面本來就不如美國,即便在歐洲國家中也並不突出。在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國內地勞動力更廉價,工業用地更低廉,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香港的資本家紛紛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從1979年到1996年,廣東省的外商投資大半來自香港,總投資達600多億港元,雇傭工人超過400萬人。在獲得了中國內地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後,香港的資本家獲利頗豐。然而,和新加坡從頂層設計上非常重視制造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轉型升級不同,香港的資本家更加著眼於短期獲利,香港並沒有像新加坡那樣升級產業,而是向金融、房地產和服務業轉型,制造業近乎被抽空。雖然董建華曾經提出來要建數碼港,鼓勵互聯網企業發展,但是香港的社會精英們卻對互聯網企業並不熱衷,而且也不重視——李澤楷曾經購買了騰訊20%的股份,但在購買股份之後的第二年就把股份賣了。董建華也曾提出要建矽港,而且還與臺灣張汝京合作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是被香港一些人抨擊此舉是炒地皮,張汝京隨後表示對土地只租不買,但依然無法被接受,最終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為何董建華發展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的想法都胎死腹中?原因之一在於董建華僅僅是提出口號鼓勵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發展,並沒有像中國內地這樣拿出上千億的資金設立產業基金,給予產業政策為發展半導體產業保駕護航,也沒有謀劃科學合理的長遠發展規劃。另外,這也和香港的精英階層看不上利潤偏低的制造業和需要打拼存在風險的互聯網有關,畢竟金融炒作和炒房地產對於精英階層可謂輕車熟路,而且獲利頗豐。相對於同時期新加坡堅持制造業占GDP比例不能低於25%(雖然近些年新加坡的服務業比重也在漲),香港的先富集團也將資金投入了股市和樓市之中,從1991年到1997年香港房價和股價的增值一共是7萬億港元,而這恰恰相當於香港在這7年間GDP的總和。然而好景不長,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股市和樓市堆砌的經濟泡沫被戳破,使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大幅縮水。這種短期趨利造成了嚴重惡果——韓國在財閥和政府的主導下,輔以美國的技術轉移和從日本以各種並不光彩的方式獲得技術,發展起來半導體、造船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加坡以頂層設計、產業政策資金扶持的方式發展起了自己的石化、電子業、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產業。而香港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到內地後,基本上已經去工業化。以2011年制造業占GDP比重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香港大約是1%,新加坡約為20.4%。而且全球主要經濟強國鮮有香港如此低的制造業占比:中國約為30%,德國和日本約為20%,美國約為13.2%。由此可見,缺乏頂層規劃和明智的產業政策是香港沒能發展起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中國內地擁有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和較好的基礎設施,而且在人種、文化、語言等諸多方面不存在隔閡,香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容易在中國內地生根。相比之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政治和軍事上存在一定沖突,在人種、語言、文化、宗教上存在一定差異,而且馬來西亞在基礎設施和教育上存在短板,這也造成馬來西亞無法像中國內地那樣吸收中國香港的工廠,能較好保全自身的制造業。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未能趕上互聯網大潮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企業之間競爭也異常激烈,員工的工作強度非常大,非常講究工作效率和速度。可以說,在競爭中能夠掌握先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優勢。然而,香港的本土精英並沒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反而不斷往股市和樓市裏投錢,雖然部分有識之士有過一些作為,但總體上並沒有在互聯網領域投下重金。中國內地的互聯網企業起步晚於美國,但卻早於香港:百度成立於2000年1月,由李彥宏和徐勇在北京中關村成立,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中國流量第一網站。阿裏巴巴集團成立於1999年3月,是全球最大B2B網站。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是全球第一大即時通訊服務提供商。除BAT這樣的巨無霸之外,新浪、網易、搜狐等成立時間都在2000年前。並依托中國內地龐大的用戶量和市場迅速發展壯大。在外有谷歌、臉書、亞馬遜等美國巨頭,內有BAT這樣的本土大亨,而且已經占據發展先機的情況下,香港如此狹小的市場想要發展起自己的谷歌/百度、亞馬遜/阿裏,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而且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很多香港人都能掌握,像日本樂天那樣利用語言作為屏障在一定區域內發展壯大的情況(誠然,日本樂天抵擋住亞馬遜並不僅僅是因為語言),香港也是無法復制的。雖然土地面積狹小並不意味著無法發展制造業,但地域狹小人口較少確實無法為互聯網企業成長提供足夠的土壤。無論是香港還是新加坡,由於土地過於狹小,導致很難為本土電商提供生存的土壤,畢竟在如果幾個小時就能把特區/全國實體店轉一圈的地方,很難讓消費者去選擇網購,而且人口相對偏少會導致用戶量偏低,而電商要想盈利必須有一定用戶量,何況很多互聯網企業是以其用戶數量估值的——像騰訊在中國內地很容易就把用戶數量做到比大部分國家人口還要多,但要在香港做到這種規模卻是根本不可能的。除了地狹人少之外,過高地價也是電商無法成長的重要因素,畢竟在香港建倉庫的成本根本無法和中國內地城市郊區建倉庫相較,何況香港的地價已經被利益集團所綁架——香港其實依舊有相當部分土地有待開發,奈何利益集團綁架了政策,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和改善中下層民眾居住條件的舉措在各種力量的阻擾下付諸東流。此外,香港的教育和文化氛圍也不利於互聯網創新,本土精英更加註重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對於需要打拼且前途不穩定的工作關註度較低,中產家庭出身的青年更加青睞醫生、律師、公務員等職業。而底層青年又往往缺乏互聯網創業所必須的技能和資金。值得指出的是,在觀念上中國內地人民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家坡的華人有一個很大不同——自建國以來,中國內地老百姓一直有一個潛意識:帝國主義有的我們一定要有,然而對於香港的華人來說,其制造業本來就是源自歐美的淘汰產業,一直就是承接別人的東西,因此在互聯網方面,既然美國有了亞馬遜、谷歌,那就用好了,沒必要自己再搞一個了。正是在產業發展規劃上的不作為,以及在互聯網發展中存在先天不足,使得香港在經濟上被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越拉越遠。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arbitration agreement)。

依据《伯尔尼公约》、香港、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

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东方之珠”和“亚洲国际都会”,香港是本站的业务地点。

本网站是"非商业"(non-commercial),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


2024-Mar-04 02:03pm (UTC +8)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