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東方之珠」和「亞洲國際都會」

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國新聞 > 粵港澳大灣區 >

“一城三校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本文发布时间: 2019-Jun-12
本文内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

“一城三校區”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火熱的高考招生季,華南理工大學發布了《新工科F計劃》,打造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建設“升級版”。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去年2018年10月從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調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那麼,華工對於培養引領未來的人才有什麼新計劃?“新工科”“雙一流”建設有什麼新動作?對華工“一城三校區”的發展有什麼新布局?

近日,在一個多小時的獨家專訪中,高松思路清晰、言辭篤定,認為“在‘雙一流’建設中要堅定走新工科發展道路,培養面向未來的工科領軍人才”。這也是高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後,首次公開接受媒體專訪,談治校理念和思路。

●人才培養

培養面向未來的工科領軍人才

南方日報:您去年從北京大學調任華工,通過全方位的調研後,對華工有何印象?

高松:我到華工7個多月,感受最大的就是這裏務實、向上和包容的氛圍。

華工有深厚的歷史和學術積澱。改革開放後,80年代從華工最早走出“星期六工程師”,深入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近年來,學校的專利授權數量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專利金獎數和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更是高居全國高校第一,對國家特別是華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社會上享有“企業家的搖籃”和“工程師的搖籃”的美譽。這種科研的優勢,以及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特色,為華工的人才培養打上鮮明烙印。1999年,華工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創新、創造和創業的“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之後,又提出培養“研究型的工程師”和“科技型的企業家”。

南方日報:您到任時提到,學校要有“更高遠且可實現的目標”,目前來看這個目標是否更加清晰?

高松:我從化學學科的科研、教學工作起步,之後才進入學術管理崗位。在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之後就一直在思考,大學特別是中國的研究型大學,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

按照我的理解,大學在校師生直接對於新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創造性貢獻,包括產學研的成果,是大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貢獻。其實,大學對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貢獻是間接的——她培養的高水平創造型人才,通過他們貢獻於社會。大學是為未來而存在的,大學最核心的使命是立德樹人,所有其它的功能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中國的研究型大學,就是要培養出在世界上更具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人才,既能傳承文明,又能引領未來,貢獻於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

目前,華工正朝著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方向發展,根本任務就是培養更具創造性的工科領軍人才,更好地擔當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完成接班人的使命。華工的學術研究也將在產學研融合的特色和基礎上,追求更原創的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

南方日報:華工如何著手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學生什麼樣的核心素質?

高松:最近我們發布了《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F計劃》,就是要明確學校工科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構建工科專業的新結構、完善工科人才培養的新體系、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形成人才培養的新質量。

面對未來世界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什麼樣的人才可能引領未來呢?一方面,他要具備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教育就是幫助他能夠在未來面對新問題、想要去學習的時候能夠學習。另一方面,他要擁有強大的思想力。思想形成判斷,判斷凝聚共識,共識帶來確定。正是在不斷地思考、探索、質疑的過程中,人們才能不斷發現新問題,實現新突破,進行新創造。第三,他能夠在真實世界裏采取有效行動。學習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終改造世界的是人們的實踐與行動。

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這三者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相乘”,其結果便是創造力,即創造力=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這是我對於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一點思考和認識。這一想法,與華工“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不謀而合,都強調學問、思辨和行動三者的統一。一句話,華工就是要培養具有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三力”的“三創型”人才。

●國際校區

今年首次招收400名本科生

南方日報:今年華工廣州國際校區招生情況備受考生和家長關註,請您談談廣州國際校區的建設進展。

高松: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建廣州國際校區協議在北京簽署,是我國首次由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大學校區,也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地方參與共建的又一次創舉。

今年秋季,廣州國際校區一期第一階段工程交付使用並滿足入住條件,將首次招收400名本科生,其中高考招生200人,二次選拔200人。實際上,廣州國際校區將是學校發展新工科的契機,《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F計劃》就準備率先在這裏實施。

南方日報:在學科布局上,如何體現高校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發動機與策源地?

高松:華工充分發揮自身與行業產業緊密聯系的優勢,重點瞄準國際科技發展前沿,主動對接國家和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建設和主動布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勢突出、特點鮮明、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及目標的學科與專業。

具體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個“新”:一是主動創新——以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為契機,主動布局一批新工科專業,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創造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彌久恒新——大力推進傳統工科專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優勢特色,促進專業水平快速提升,以滿足相關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對工程人才的新需求。三是交叉求新——加強理、工、醫、經、管、法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建設一批跨學科或學科交叉的新型本科專業,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中,廣州國際校區將分期建設10個新工科學院和多個研究院,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目前,已組建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4個學院,成立了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華工—港科大聯合研究院、廣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生物醫藥與再生醫學粵港澳聯合研究院、華南巖土工程研究院5個研究院,優先布局了先進材料、生物醫學工程與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與高端制造3個前沿交叉學科群。

南方日報:在教育資源和教學管理上,廣州國際校區有什麼新突破?

高松:廣州國際校區的定位是中國高等教育探索的“試驗田”和未來的“示範區”,除了對原有兩個校區的傳承外,廣州國際校區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上都有大量創新。

廣州國際校區辦學機制采取“以我為主、國際協同”的方式,每個學院和全球排名前100或學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相關學院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合作。教學管理采取“書院制+全程導師制”,強化國際學術資源、國(境)內外產業和社會資源參與協同育人,全面助推學生成長成才。國際校區的課堂將采用小班化、全英授課的探究式教學。每個本科生必須完成專業課+通識課+“雙創”課的學習任務,修滿6學分的通識基本課程和6學分的通識拓展課程,參加開放性的第二課堂。學生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評價,加強過程性考核。

●統籌發展

三個校區互為支點又各有側重

南方日報:隨著廣州國際校區建設的推進,大家也很關註,華工現有兩個校區如何差異化發展?

高松:華工三個校區在學科上互為支點,既統籌發展又各有側重。未來,五山校區的學科將以傳統的工科為主,理科和管理學科協同發展;大學城校區以應用性學科為主,包括應用文科和計算機、環境能源、醫學學科的發展;廣州國際校區將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以及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需求,大力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生態環境等新興前沿交叉學科。三個校區均在廣州,這是華工一直以來與廣州市互融共生的必然結果,也是學校充分考慮多校區資源互聯互通互享的主動選擇。

南方日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華工將如何服務大灣區建設?

高松: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可以說為華工開啟新百年辦學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作為一所理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華工將以“五大部署”作為服務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抓手,努力打造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

“五大部署”具體來說,一是加快推進廣州國際校區建設,持續為灣區建設發展輸送創造型人才;二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實施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從源頭上為大灣區產業變革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撐;三是實施科研創新平臺“兩峰一升工程”,重點布局建設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平臺,特別是融入廣州市“五城一區”科技發展布局;四是聚焦大灣區產業發展需求,實施核心技術“攻堅計劃”,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五是實施軍民融合“促進計劃”,助力大灣區打造全國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構建面向全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華工具有先天優勢。據統計,華工的有效轉化技術有70%在大灣區內落地應用。近年來,學校在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重點布局了“五院一園”創新創業平臺,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60家。未來,華工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提供科技創新源泉和高水平創造型人才支撐。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arbitration agreement)。

依据《伯尔尼公约》、香港、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

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东方之珠”和“亚洲国际都会”,香港是本站的业务地点。

本网站是"非商业"(non-commercial),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


2024-Jul-27 03:28am (UTC +8)
栏目列表